王琳:让信访回归法治轨道

2013年01月12日04:39  京华时报

 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琳

  推进下访,将矛盾解决在基层,多强调法治的力量,少宣传领导接访的功效,这才是疏导上访的必由之路。

  据全国信访局长1月10日会议透露,去年信访量同比降11%。今年将推进以市县为重点的领导接访下访工作,坚决纠正一切“拦卡堵截”正常上访的错误做法。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指出,各地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,把群众来信当家书,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合理诉求。

  坚决纠正一切“拦卡堵截”正常上访的错误做法,这一强调不可谓不明确,但是否有效果,还有待时间的检验。事实上,有关截访的新闻,近些年在媒体上一直没断过。去年甚至曝出了不少市场化运作的“截访公司”,有的年营收超千万元。信访量的同比下降,当然也有他们的一份“功劳”。所以说,数字其实说明不了什么。关键还在于,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没有得到最终解决。

  这些年来,信访部门一直在推进下访,也一直要求纠正截访。反复强调同一项政策,实则代表这一政策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。追根溯源,还在于下访与上访之间存在着一个悖论:访民之所以要“上访”,正是因为“信”不过下面的官员,而信访部门却又强行要求上访者相信下面的官员。这就是上访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:你有上访的权利,但你又被“严禁越级上访”。你若坚持上访,等待你的,可能就是“截访”。

  饶是如此,也阻挡不住访民上访的脚步。个中原因就在于,访民很清楚一些地方官员的软肋,他们“只知有上而不知有民,只知有权而不知有法”。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,因此要解决问题,就得找管官的官。而地方官员为了不给上级添麻烦,同时也为了避免自己的政绩因几次上访就被抹杀,所以千方百计要截访。

  这似乎成了一个死结:上访者与截访者不断斗智斗勇,花样层出不穷。上访者乔装打扮,瞒天过海,暗度陈仓;截访者守株待兔,重兵围堵,不惜代价。有的地方离京城实在是山高水长,上访者一多,截访就捉襟见肘。于是,“代理截访”的经济形态应运而生。

  所以说,要纠正截访不能光要求地方政府做到什么,上级部门也得自我检查与反思。比如,有没有搞各地的上访数据排名?这种排名有没有跟政绩挂钩?有没有搞上访一票否决?明里没有这一套,是否还有潜规则?如果不是涉及切身利益,那些地方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来截访?

  其实没有任何法律规定“地方访民不得到国家信访局上访”。国家信访局也是有接待窗口的,有接待窗口就表明它要接待访民。如果严禁地方访民上访,而我们又没有“中央访民”,那么设立国家信访局的接待窗口还有什么意义呢!

  疏导上访的最好办法,是还原信访的基本功能,不抹杀也不夸大。信访部门本就是一个“中转站”,对上访的事项,它没有、也不应有任何的实体处理权。如果信访制度自始至终都能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转,上访者将自然而然地抛弃信访部门——因为信访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。

  推进下访,将矛盾解决在基层,多强调法治的力量,少宣传领导接访的功效,这才是疏导上访的必由之路。

(原标题:让信访回归法治轨道)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
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英媒称薄熙来可能在两会前受审
  • 体育CBA-阿联22分广东险胜 中超-富力签姜宁
  • 娱乐《林肯》领跑奥斯卡提名 少年派11项紧跟
  • 财经去年12月CPI同比涨2.5%创7个月新高
  • 科技库克船长的三大挑战:中国、创新与管理
  • 博客尿毒症患者自助血透13年 宁财神:批宗师
  • 读书黑色内幕:国民党突袭钓鱼岛被谁阻拦
  • 教育扫地僧为考研女生划重点 女生感动落泪
  • 育儿赴港生子彻底没戏冲急症室也没用